3、桓玄的野心

失意的桓玄受到司马道子的恐吓后,选择了隐忍,后来被封为广州刺史,远离朝廷,暗中发展。

孙恩、卢循起义之前,隆安元年(397年),不满司马道子父子擅权的东晋大臣王恭带头起兵,反对这对奇葩父子弄权。王恭出自太原王氏,也是晋安帝的舅舅,他出镇京口,起兵用的是北府兵。

这是门阀士族再次利用地方军来威胁东晋政府。王恭起兵让东晋皇室感到中央军的孱弱以及地方军的强大,这才有了那道引发孙恩、卢循起义的糊涂政令。

纨绔子弟司马元显虽然治国理政一塌糊涂,但善于用计谋,在王恭第二次向建康进军时,元显察觉到北府兵将士并不信服王恭,于是派人劝降北府兵的先锋大将刘牢之,告诉他,只要愿意倒向朝廷,事成之后就把王恭南兖州刺史的位子交给他。

于是,刘牢之临阵倒戈,背叛了王恭。王恭兵败而死后,北府兵的指挥权落到了刘牢之手中。刘牢之是一员猛将,军事才能一流,政治意识却有点儿欠费,这也将成为其致命弱点。

王恭的战败,引发了东晋地方势力动荡的连锁反应。

桓玄之父桓温在世时,荆州是谯国桓氏的根基所在。桓温死后,其弟桓冲也曾主政经营。当桓冲退休时,地方的文武官员都来相送。

桓冲对一旁的桓玄说:“这些都是你家的门生故吏呀。”

年少的桓玄当即掩面哭泣,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诧异。

或许,桓冲的话可以有两种解释。一是桓氏没落,旧官属虽多,却挽不回朝堂上的颓势;二是桓氏门生故吏遍天下,卷土重来还未可知。

在以雄豪自处的桓玄眼中,叔父的意思是后者。带领桓氏夺回大权的理想,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心里。

王恭失败后,桓玄被封为江州刺史,在上游与雍州刺史杨佺期、荆州刺史殷仲堪成鼎足之势。

下游的孙恩、卢循起义爆发时,荆襄一带也不太平。这年,荆州发大水,殷仲堪开粮仓赈济灾民,桓玄借机发兵偷袭,攻占了粮食丰足的巴陵(今湖南岳阳),断绝了殷仲堪的粮道,随后找了个理由,带兵进攻殷仲堪所在的江陵(今湖北荆州)。

殷仲堪从江陵向杨佺期发出求救,杨佺期认为江陵缺粮,难以御敌,要殷仲堪一同到襄阳去。在政治斗争中,人性的自私往往占了上风,殷仲堪担心自己丢失地盘,就骗杨佺期说他已收集了大量粮食。

杨佺期信以为真,带兵来救,结果被桓玄分兵夹击,被俘后身首异处。殷仲堪得知杨兵败后,想要率数百人逃走,北上投奔后秦的姚兴,半路上被追兵擒获,逼令自杀。

至此,桓玄相继消灭杨佺期、殷仲堪等地方势力,夺取了桓氏旧根据地荆州,都督荆、江八州军事,占据东晋三分之二的版图。

当东晋朝廷为孙恩、卢循起义焦头烂额时,桓玄顺流而下,兵临建康,终结了司马道子父子的执政。

不过,桓玄此时还没有意识到,他的对手另有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