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、桓玄篡晋

孙恩跳海而死的次年,桓玄入主建康,废黜晋安帝,自己当了皇帝,他建立的短命政权,史称“桓楚”。

桓玄即位那一天,王谧以司徒兼太保的身份,代表门阀士族,为其奉玺绶。

王谧就是前面说到的,曾经对刘裕施以援手的琅邪王氏成员。建康的门阀士族高官手中没有兵权,抵挡不了桓玄的权势,只能战战兢兢地拜倒在新君脚下。

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格局被打破,桓玄篡位要建立的,不是新的门阀政治,而是新王朝的帝业。

天下人都希望他能改变司马道子父子的弊政,还江左一片安宁,桓玄却交出了一份糟糕的答卷。

史载,在短暂的皇帝生涯中,权力极度膨胀的桓玄奢侈放纵,大兴土木,急着修建新的宫殿,从士族地主手中收罗各种奇珍异宝,玩物丧志;在政治上,他对法令吹毛求疵,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肆意处置官员、功臣,连个错别字都要亲自修改,甚至提出了废钱用谷、恢复肉刑等不切实际的改革措施。

桓玄和魏晋时期的很多门阀士族出身的公子哥一样,才华横溢,文化方面颇有造诣,在名士圈玩得很开,但这种属性放在一个开国皇帝身上就很不合适。

故此,余嘉锡先生评价道,桓玄是一个像隋炀帝杨广、宋徽宗赵佶一样的人物,那两个哥们都是帝王家儿,还把自己家败光了,而桓玄“欲为开国之太祖,为可笑耳”。

桓楚建立后,江左一带并没有从饥荒的灾难中摆脱,“百姓疲苦,朝野劳瘁,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”,很多富人穿着绸缎,怀藏金玉,活活饿死,穷人就更不必说。

于是,推翻桓楚的历史使命,也落在了北府兵肩上。

实际上,早在桓玄进军建康时,北府兵就有过阻击桓玄的机会。

元兴元年(402年),桓玄上奏司马道子父子之罪,从江陵发兵东下,攻打建康,并派人劝说北府兵的刘牢之与其合作。

刘牢之平时也跟司马道子父子俩不对付,虽然被朝廷任命为先锋对抗桓玄,但他担心自己打败桓玄后,功高震主,更不被司马氏所容(“又恐己功名愈盛”)。

当桓玄派人来劝告时,刘牢之不假思索地同意合作。刘裕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都劝刘牢之不要被桓玄利用,刘牢之却不听,还是投降了桓玄。

桓玄集合八州兵力,又有北府兵相助,建康毫无抵抗之力,迅速被攻陷。

之后,桓玄为绝后患,夺取刘牢之兵权,改任其为会稽內史。刘牢之才知道大事不妙,说:“这么快就要夺我的兵权,我的大祸就要来临了。”

刘牢之那时才想起兵反抗桓玄,要拉刘裕一起去。刘裕却拒绝了老上司,说:“将军之前拥兵数万,听到风声就投降桓玄,现在他威名震动天下,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,你还能到哪里去呢?我要脱去军装,回京口老家去了。”

何无忌是刘裕的好友,他见舅舅刘牢之不靠谱,就问刘裕:“你说我该怎么办?”

刘裕说,在我看来,刘牢之一定难逃一死,你随我回京口,如果桓玄遵守礼节,我们就一起服从他,否则的话,我们就想办法对付他。不久后,刘牢之果然起兵失败,被迫自缢而死,之后被开棺戮尸,暴尸于市。

刘牢之被杀后,北府兵群龙无首,手握荆州集团的桓玄才能肆无忌惮地篡夺皇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