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我知道我不会在没事的时候与故交常联系,因为也没那么多话要说,因为话题会变味。
我无法忍受太多的抱怨,对生活的抱怨也好,对工作或者人的抱怨也好,都不能忍受。抱怨是没有用的,改变不了任何东西,反而会使人心烦。无论当下我们多么熟识,多么交好,一旦大家不在一起之后,生活的圈子就有差异,甚至完全不同。关注点也会受到旁人或者环境的影响变得不一样,互相不能理解也就变得正常了。一两次的不理解依然会有常联系的想法,但多了之后总会在话题上求同导致话题变少,重复几次之后,就会发现沟通的欲望基本就没有了。
况且男女之间是不能有事没事就联系的,这会聊出爱情,而不是深厚的友情。这同样也会给别人造成困扰,女的会想这个人是不是对我有意思,而我有男朋友,经常聊天对吗?而他的男朋友也会困扰那个男的是不是爱我女朋友,女朋友是这样的人,是否值得一起度过余生?为了大家都不陷入这种困扰之中,我选择不去常联系,以至于后来都忘了怎么和女生的闲聊,也忘了怎么和人闲聊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几乎失去了所有异性朋友,当然他们也失去了我。但我更愿意相信,他们也如我所想般为我考虑。这是一种爱,这种爱不是友情、不是爱情,也不是亲情。这是一种大爱,我帮你想到了你会遇到的尴尬处境,所以我自有分寸。心在一起就好,各自安好就好。
另一个原因是,我们都要忙于生活,也没有太多时间闲聊。即使记着常联系,但与生活周旋会使我们忘了这事。
所以我也很难理解若师姐看起来若无其事,对毕业之后大家再也不见,再也不联系无动于衷。只是吃着饭,没有寄语,没有喜或悲的情绪,在临别的饭局上这看起来更显无情。
身处局中时总会觉得时间很慢,回头看却又觉得时间真快。很难说清楚哪一瞬间开始喜欢你,或许不是一瞬间,而是小溪汇流,江河入海,我看见了你。那总得能说得个大概什么时候吧,研三。
倒不是我喜欢这种带领大家去做什么,或者非得树立一个形象,赢取一片尊重,获得那点虚荣的满足感。不过是大家都不站出来活跃气氛,围绕桌子安静坐下,各自玩着手机,就好像今天不认识,往后也不会认识的陌生人共桌而食。我忍受不了这种氛围,得站出来做这个事而已。
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似乎都对人格感兴趣,然后简单分为内向和外向的人。我更像外中藏内的人,或者说我也不知道是内向还是外向。我喜欢独处,但也不惧怕在人群中表现自己。性格使然让我倾向于能不麻烦就不麻烦,能简单就简单的处事原则。当同门迎新聚餐变成了静默的尴尬之局,我就会站出来新开话题,不然就会觉得压抑,打心底想逃离这种环境。
饭吃的差不多,气氛起来之后,总会有人开始打开话夹子,问一些困惑,想要明晰研究生生涯规划。两年前我问了,两年后换其他人问。我们总在重复,重复话题,重蹈覆辙。毕竟于个人而言,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实难以掌握从那么多经验知识,况且同一个事物也在不断变化。
「师兄,我想去学院当助教。」
「我希望你们能在研一的时候,尽量去尝试科研能力的边界,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读博。研一不要想着做其他事,做兼职赚钱可以研一之后。」
「那要怎么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读博?」
「研一后,你们就知道了。」